发个微信去地府第七百三十章 教育不等于上学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都市>> 发个微信去地府 >>发个微信去地府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七百三十章 教育不等于上学

第七百三十章 教育不等于上学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06日  作者:逗逗是豆豆  分类: 都市 | 异术超能 | 逗逗是豆豆 | 发个微信去地府 

热门推荐:

近日教育部对数个省区的高校招生进行重新调剂,将湖北、江苏等地的一些招生份额分配给了西部落后地区——这一政令是促进了公平还是制造了不公平?其实,无论如何分配与调剂,怕是都不公平,因为此处的不公终究根源于教育资源的中央计划。

如同其它商品与服务在计划经济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与矛盾一样,教育这项服务也不会例外。这种困境的出路应当是让教育更加市场化;让学校自由办学、自主招生、自负盈亏的形式方能化解计划制度下资源配置的冲突。有人可能会问:如此一来,没有教育部这杆秤,靠花钱、拼关系便能入读好大学,寒门子弟难道就该被拒之门外?

非也。一所学校的声望终归是与其输出的成果优劣相关的;若招生纯粹是谁出钱多谁来读,而不顾及学生质量,那么最终,它提供不了有才干的毕业生、拿不出优秀的研究成绩,结果则是,即便其为名校,它的名誉也会很快一落千丈,名门变野鸡,别人有钱也不愿再来就读该校了——这是市场机制给予短视者的惩罚。何况,面对拥有出色潜质的贫苦学生,世界许多私立名校都是乐于颁发奖学金、助学金资援他们入读的,它们生怕抢不到顶尖的生源。

事实上,大学存在的本意是培养精英,尤其是学术人才,它的选拔与评价体系也是为此设计的,而这显然并非适合所有人,更显然的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或能够成为精英。在政府干预乃至掌控教育的环境下,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需求,加之以补贴或扩招,“学位通胀”则不可避免(学位通胀“AcademicInflation”这概念由KenRo逼nson的一次TED演讲推广开来;此演讲题为《学校扼杀创造力》“SchoolsKillCreativity”,是TED播放量最大最火的一次演讲,推荐观看该演讲关于教育的观点),好比通货膨胀,许多文凭亦在贬值。若一并不拔尖的老少边穷地区学子,因为政策照顾去读了一个无甚含金量的大学学位,最终在城市站不住脚返回家乡,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还不如那些选择了上技校职高的伙伴们。

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胀”称之为泡沫也不为过。在美国政府的补贴下,美国上千所大学每年实际产生大量最终去当售货员、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大学生;我不歧视任何工种,但这些工作本身不需要大学教育,结果是很多这些所谓的大学生没学到什么实用之技,还欠下难以偿付的巨额学生贷款,目前总计1.2万亿美元——这一幕场景颇似美国政府补贴与鼓励下所膨胀的房产泡沫,被扭曲的价格信号终有清算调整的那天,次贷危机般的崩溃在学生贷款上几乎将注定发生,或许未来会被命名为“学贷危机”吧。

不仅如此,不止一次教授们调侃或抱怨如今大量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垃圾。更糟糕的恐怕是,在此背景下走出来的大学生若志大才疏却心高气傲、本事没多少却染上圣母情怀、缺乏市场所需的技能却厌卑近而骛高远,这对社会来说简直是毒副作用——上学反而耽误了有益的教育,反倒给社会增添了麻烦。

学位与论文的“通胀”也不全是政府补贴刺激下的反应,这一切同样离不开大众普遍将“上学”与“教育”混为一谈的观念。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不等于上学。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百余年前说:“我从未让上学耽误了我的教育(Ihaveneverletmyschoolinginterferewithmyeducation)。”——吐温先生甚至径直把上学与教育对立了起来,这并非没有道理。

当今,比大学更为普及的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格局体制源自19世纪初的普鲁士。有着浓厚军事传统的普鲁士是德意志两大邦国之一(另一个是奥地利),当时正值如火如荼的工业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业发展与军事扩张的需要,普鲁士人设计了今日我们所熟悉的“上学”雏形:将学生按年龄分年级以便流水线式的知识灌输和思想控制、学生在下老师在上明确的等级服从、把每天划分成严格的时间区块进行授课等等。

普鲁士此举确实行之有效,大幅降低了文盲率,训练出了它渴求的守纪律且顺从命令的士兵与工人,随即,这套体制被陆续搬到了全世界,之后的修修改改皆未跳出这个框架。然而,逾200年后的今天,因袭陈规是极不合理的。

按年纪在同一时间给几十个孩子上同一个节奏与内容的课,这在互联网已十分发达的信息时代是异常荒诞的。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学习进度、不同的最佳学习时间、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工业时代难以对学生做到低成本的良好细分从而批量地放到课堂的流水线中,这尚能理解,但互联网已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大可在自己最高效的时间,以自己适宜的进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现网上著名的课程有KhanAcademy(可汗学院),Cour色ra等等,还有如哈佛、MIT、普林斯顿等名校提供的网络公开课。一位杰出教师的一次录影录音就能让成百上千万的学生受益,这种高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不仅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还能保障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线下的时间则只需用于有针对性的答疑,以及社交、实验、体育类的活动。

我也是网络教育的受益者;物化课曾让我头疼,KhanAcademy上有关physicalchemistry的短课和其它视频都给予过我帮助。还有不得不提的是GeorgeMasonUniversity(乔治梅森大学)的人文研究院制作了一系列LearnLiberty短片,普及古典自由主义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知识,这些对我认识社会与经济颇具启蒙作用。

将上学与教育等同是谬之千里的,教育毕竟是一生的事。上学,这一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一刀切式的教育形式已然过时,它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另外,它甚至耽误了许多人的教育,仅仅因为那些人不能适应这种方式或是成为泡沫的接盘者。

网络使获得更贴身的教育更为便利,这一时代的变革应推动教育的市场化,也应改变人们对待教育固有的观念与偏见,若仍腐索驭马,则终将会被替代的教育方案所颠覆。未来会是个性化教育的时代,互联网的崛起与学位的“通胀”或许正是教育旧制坍塌的前兆。

外一篇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自由?人们的观点往往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自由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常见回答讲得并不完整,且隐含了对自由的一大误解,即认为自由等于为所欲为;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时常有论调表示:“人不能太自由,否则社会将失去秩序乱了套”。这种误解使一些人对“自由”二字敬而远之,那它错在哪呢?如果自由意味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话,那大家都想做就做的结果,终将是每个人的自由都难以保障。试想,有的人爱小偷小摸、顺手牵羊,有的人热衷暴力、欺凌弱小,此二类人的行为皆符合那由着自己想做就做的原则,那这些行为是他们在践行自己的个人自由吗?当然不;他们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人身和财产,即侵犯了别人的自由。他们的为所欲为事实上伤害了自由,而非伸张了自由,所以其行为有何自由可谈呢?真正的自由是,你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前提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及其生命所延伸出的私有财产。

简而言之,在古典自由主义者眼中,自由就是免于强制。每个人都拥有自身,以及拥有自己通过劳作与交易所获得的财产。他人不可强迫你去做违背你意愿的事,同样也不可未经你的允许拿走你的财产。在哲学上,这种自由的观念被一些人称为消极自由。换句话说,有些人表示人们同样拥有所谓的积极自由,譬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有一条赫然触目:“免于匮乏的自由”;但在现实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人也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吗?若有,这类积极自由实则是一种特权,它必须强制他人出于义务提供某种好处;这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不能接受的,除非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契约,否则这必然要侵犯他人的财产——侵犯了他人的自由,何谈自由?

依据上述道理,继续推理的话,自由还衍生出一层意思:自己要承担起责任。前面说到自由意味着别人不能侵犯你的人身和财产,同样你也不能通过强制力去掠夺侵犯他人。此时,你若想获得好的成绩、好的事业、好的生活,那便意味着你需凭借你个人的才智及努力去创造和赚取你想要的一切。当然,如果有别人自愿资助于你或满足你的愿望而无需你努力,这完全没问题,但在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生命里,坐等天上掉馅饼无异于待毙。

你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人又免受你的强制,你自然就得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自负盈亏。更多的责任难免会让你遭遇更多的辛酸与挫折,然而,这终究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人必经的成长与进步之路。

所以,自由意味着什么?

自由意味着自我拥有。

自由意味着不侵犯。

自由意味着责任。

外二篇关于资本主义的三个流言

关于资本主义,有三个流言可谓相当普及:

支持资本主义是为企业着想、替商人撑腰。

资本主义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资本主义是近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三个流言在国内外都相当常见,那它们错在哪里?针对这三个误解,我作以下简答:

(1)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意味着商家之间的自由竞争,商人们为了挣钱,都要比拼着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这个过程能使商品和服务更物美价廉,所以,消费者受益。但这对各个商家企业自身来说是残酷的,因为它们必须努力保持竞争力以免被市场淘汰;资本主义促使商人奋力创造价值,也正因如此,有些企业和商人并不喜欢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形式对自己的鞭策——他们希望限制别人跟自己竞争。

合法地阻碍别人参与竞争的方式是请政府介入,通过立法抬高门槛、加重审批、强化管制,尽量将未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者排斥在外、将市场内的中小竞争者排挤出去,而抬高的门槛与增加的成本对大企业的影响相对而言微乎其微。因此,有财力、有人脉的大家伙往往会是这类政策法规的推手,甚至有的法案干脆直接由巨头企业草拟了。这种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滋养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自由市场中角逐出来的所谓的“垄断”巨头则与此完全不同)。这个使享有特殊利益的企业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制度,早已不是资本主义了。

(2)人与人之间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所创造的价值也会各不相同。在资本主义下,无论你是勤奋努力还是天资过人,只要你创造的价值越大,通常你收入的回报越多。如此导致的收入差异,在我的世界观看来不能称之为不公。

更重要的是,“分配”这个词暗示着有一个中央的人或机构掌管着所有财富,并由它负责财富分发的比例。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并不存在一个负责分配财富的中央分配者;每个人的收入都由市场决定,即由无数的个体在千千万万的交易中生成。所以,如哈耶克所说,当有人声称资本主义导致分配不公时,这就好比说“蓝色质量大”、“石头有道德”这类语法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句子。

人们指责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实际可能是对贫困人群的担忧,那如何能改善穷人的处境呢?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恐怕是更多、更深入的资本主义。人类从19世纪初开始,财富发生爆发式增长,大量人口脱离贫困,这并非因为19世纪突然爆发大量打壕分地或忽然出现大量慈善福利,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蛋糕做大才是首要的,况且自愿分享现有蛋糕的慈善捐赠在资本主义中毫不罕见——人越是富有,才越有能力和意愿去资助他人。

(3)2008年前后震撼世界的次贷危机压根儿不是资本主义的错。次贷危机的根源有两点:

一,美国政府积极干预房贷市场,向本来不该得到住房贷款的人增发法定贷款,因此很自然地,出借方会降低对贷款人信用标准的要求,也会放松资格审核的要求。

二,联储为了扭转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以来的经济低迷形式曾一路下调利率,并将利率压低在1的水平直至2004年,此一轮信贷扩张为下一个泡沫埋下伏笔,那就是当时如日中天、高歌猛进的美国房市(2008年危机后联储实行了零利率量化宽松的重磅信贷扩张,意图“救市救经济”——没错,聪明的你一定发觉到又有泡沫了,而且是更大的泡沫)。

以上干预都不是资本主义应有的行为,那凭什么将危机怪罪于资本主义呢?其实许多人所反对的是“权贵资本主义”,但“权贵资本主义”这个词有极大的误导性,因为它并不是一种资本主义——更准确的称呼是“官商社会主义”,即权力与商业串通下,对资源进行的分配。比如,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大而不倒(too逼gtoofail)的企业获得美国政府援助,避免了本该到来的清算,这相当于让全国人为那些企业的损失买单——这严重违背了资本主义的理念;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都该自负其责、自负盈亏,该破产的破产,该血本无归、就血本无归。

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资本主义辩护,实际是为自由与繁荣辩护。(未完待续。)

完结推荐:


上一章  |  发个微信去地府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