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总宪第141章 萝卜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大明总宪 >>大明总宪最新章节列表 >> 第141章 萝卜

第141章 萝卜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23日  作者:凉拌的皮蛋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凉拌的皮蛋 | 大明总宪 

“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却要缴一样的丁税,诸公觉得,公平吗?”

“宁玦!休要再胡言了!”徐阶一声怒斥。

“难道恩师觉得这样公平吗?!公不公平还是小事,假以时日,贫者无银可输,我大明无财可用,又将以何御敌?”

宁玦咄咄逼人的盯着徐阶。

嘴上却是半点都不退让。

摊丁入亩就是这样一个新法。

阻力极大,大到即便你挑不出半点新法的毛病,却仍旧有着大量的阻力。

比起鞭法。

这才是真正的切肤之痛。

仅仅四个字,就足以让已经准备认输投降的清流重新振作精神了。

从君前失仪到人身攻击。

硬是没有人敢说摊丁入亩的半点不是。

王世贞的话径自在殿内响起。

“宁克终,自入朝以来,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恣肆不敬,我看你分明是另有所图。”

站在王世贞身旁的清流们也旋即会意,下场抨击起了宁玦。

“陶氏乃浙中望族,宁克终先前力促和议而后诛陶氏,这南倭北虏,宁秉宪怕是都有往来?”

他们不在乎这些话能不能将宁玦拖下马,他们只是下意识要将水搅浑,拉更多人下场,好将这个话题赶紧岔开。

只是王世贞没有想到,宁玦眼中压根就没有套路。

“元美总算是说对了,我就是另有所图啊!”

“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难道诸公没有这样的图谋吗?!”

站在朱载壡面前的徐阶亦是转身朝着王世贞跟宁玦两人同时怒斥道:“宁玦,王世贞!”

“这里是天子脚下,国本驾前,不是尔等聒噪的地方,要吵伱们便出去吵,休得污了圣听。”

徐阶看似是一碗水端平的在劝架。

实则就是在拉偏手。

王世贞本就是想让宁玦闭嘴,两人一块轰出去,不还是让宁玦闭嘴。

“徐阁老。”

朱载壡的声音悄然响起。

原本嘈杂的无逸殿旋即便恢复沉寂。

“孤觉得,摊丁入亩,言之有物,阁老觉得呢?”

朱载壡已然开口。

徐阶的脸色不由得一沉。

“殿下,国朝丁税,皆以粮秣、布匹充之,仓促折银,恐难计数,戎事近在眼前,还是先听肃卿奏完罢。”

瞒不过去了便拖。

徐阶这点本事都没有也就别在内阁混了。

“那便先行鞭法嘛,反正诸位先生已然议过了,鞭法既无妨,那我大明便先推鞭法,经鞭法先得丁银之数,而后摊丁入亩。”

张居正径自附和道:“殿下,此议若成,则我大明百姓丁银尽免,实是古所未闻之德政啊。”

嘴上这么说着,张居正却是朝着高拱使了个眼色。

徐阶指望着高拱继续上奏。

高拱却已然没了议戎实的兴趣。

“殿下,臣以为,此议,大善。”

所谓丁税,其实就是徭役,宋代时已有以钱代役之举,但朱元璋仍旧是毅然决然的废了以钱代役,老朱或许不懂历史大势,但是老朱懂官吏。

这个以钱代役,朝廷收钱的时候确实是算的刚刚好,但当你真的要出去花的时候,这笔银子压根就不可能足数。

富户交两个银子免了徭役,官吏中饱私囊,他们两难自解了,朝廷跟百姓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这些都无所谓,孝宗皇帝会出手。

富户当银差,百姓当力差。

跟开中法一样,户部账面上的银子多了,承担不起力差的流民也越来越多了。

“徐先生,那便先行鞭法,摊丁之事,请张先生代孤记下。”

朱载壡巴不得现在就直接摊丁入亩。

但大明有多少丁口,折合成白银又有多少,这些数字都需要一条鞭法之后才能得出。

徐阶这个拖字诀,实在是无懈可击。

张居正赶忙附和。

“喏。”

看着张居正面前的册子,徐阶的心中登时便是一阵肉疼。

摊丁入亩不仅意味着这些有产之人,要替那些百姓承担所有的徭役,更重要的是会有一个更直观的结果就是,他们手中土地的价值将会缩水,地价或许每亩都跌的不多。

但架不住他们手里的地多啊。

哪怕每亩地跌八钱,徐家在松江的那两万亩地可就是一万两银子了。

这是实打实的割肉了。

就在王世贞跟宁玦还在前殿争辩时,后殿的嘉靖却是已然站起身踱步来了。

黄锦面色紧张的看着嘉靖。

“皇爷,摊丁入亩此议……”

嘉靖抬手打断了黄锦的话。

“不是摊丁入亩,那四个字,稚童都听得懂。”

黄锦疑惑的问道:“皇爷忧的是,耗羡归公?”

嘉靖眉头逐渐皱成了一个川字。

“炼银火耗看似不过百去其五,然我大明日后岁岁鞭法,每年十几万两银子的这么耗下去,再过个二三十载,银价又当几何?我大明,本就少银啊。”

托炼丹的福,对于“火耗”问题,嘉靖不说是精通吧,也算是如数家珍了。

地方州县收的火耗虽然偏高,但嘉靖也知晓,这个损耗是必然会存在的。

只是冥冥之中,嘉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不对,不对,取账本来。”

“皇爷要调哪年的账本?”

“关于银价的食货志、账目,能取多少取多少来,再去给朕叫几个账房来。”

“喏。”

就在无逸殿内还在议事之际。

一队缇卫已然去了户部、翰林院,将所有有关银价的典籍全数调往了西苑。

另有二十多号账房在西苑外待命。

算盘拨弄的声音一连几日未曾停歇。

想着心中的那个疑问,嘉靖却是连觉都睡不好了。

炼银这事,可不是到了大明才有的。

自三皇五帝至今,每年中原能开出多少白银?

充做银钱,又做熔炼,几番来往下来,远的都不必说,这三四百年间,大明的银钱浮动甚至还跟宋初、唐初之时一般。

大明可是有钱禁,除了太祖、成祖、宣宗之外就没铸过铜钱。

这就相当于一个池子,一直在放水,持续放了七八百年,池子里的水位却几乎没有变化。

嘉靖焉能不起疑。

“皇爷,仙体要紧,这银价古来如是,何须如此费神?”看着嘉靖鬓角生出的白发,黄锦是真的有些着急了。

“大明这几处银山的产量,岁岁皆有勘录,古来如是才最是骇人,这每年流到市面上的银子,难不成都是大风刮来的?”

嘉靖自然也是真的着急,嘉靖急得是这每年大风刮来这么多银子,他这个皇帝竟然是一点都不知道,甚至让谁捡了去了都不知晓。

“皇爷,莫不是上古时期,另有他矿?”

“他矿?他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应当抵得过汉唐厚葬,每崩一帝,每薨一王,动辄便是几万、十几万两银子带到地下去了。”

本来嘉靖没往这个方向想还好。

越想越是心里发毛。

何止是厚葬啊,哪怕是寻常百姓家中也有存银的习惯。

这么多银子。

但市面上还是有银子,甚至是自大明开国以来,银子竟是越来越多了,这么多银子,哪冒出来的?

“兴许是有那土耗子倒斗……?”

黄锦还没等说完便闭上了嘴。

这盗墓贼就算是在猖狂,也架不住埋得的人多啊。

按理说,这天下市面上的银子就是应当越来越少的。

“此事不查清楚,我大明朝这个法,顺遂不得,此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一旦大明行了一条鞭法。

每年大规模的火耗就在眼前。

虽说每次耗也就是百去其五,那也架不住年年这么耗,而且每递解一年,就要将银锭融两到三次。

照百去其五的火耗比例算,每岁征银二百万两,收上五年,大明市面上的白银就要少五十万两。

于公于私,这个事情,嘉靖都要查清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户部的账房拎着一摞厚厚的账本走进了西苑。

“启禀陛下,大致有结果了。”

嘉靖猛地抬起头。

“如何?”

账房掀开账本,轻声道。

“所有的帐都对不上,如果说只有我大明所产之银,当下之银价,每两白银至少换钱两千五百文以上。”

即便是嘉靖找了这么多人,手上的数据也是十分有限,无外乎就是历代君王陪葬了多少银子,大明的银矿每年产了多少白银。

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帐全都对不上,然后相当粗略估计一下银价应当在什么位置。

“另据唐书、宋史所载,中原银价,自贞观、太平兴国、绍兴三朝之后,皆有所降,国朝自成祖、宣宗之后亦有大降至英宗后才方见稳,卑职等估略,许是天下初治所致……?”

嘉靖不耐烦的摆摆手。

“贞观尚且说得过去,太平兴国元年,绍兴元年,是财神爷看他赵家弑君谋逆,国破家亡,所以往中原扔银子赏他们?”

嘉靖随手拿过了那账房递上来的账本,尤其是本朝那些记录详实的记载,嘉靖脑海里只浮现出了五个字。

——郑和下西洋。

继续翻下去,嘉靖的血压便已然升了上来。

因为自正德十五年开始江南各州府的银价有过一次明显下降,甚至不少州府都曾零星上报过,只不过很快银价便再次稳定。

陶师贤可以瞒过世人的眼睛,却瞒不过国史馆那些翰林们落在食货志上的史笔。

嘉靖知道海利大,但绝没有想到海利竟然能大到影响大明银价的地步。

“照此说来,自英宗以降,他们无有一日停歇!我大明的这万里海疆反倒成了他们的生财之路了!”

“朕的钱!”

“叫张佐来,叫陆炳来!”

“教各府的宗亲都快些走,给朕清田亩去!!”

“喏,喏。”

鞭法这根萝卜。

终究是将大明埋藏已久的那些陈年淤泥给带了出来。


上一章  |  大明总宪目录  |  下一章